高懸的孫中山,在泛黃的時光裡,看著娛樂室聚集著渾身臭汗、打卡之後閒來無事想喝一杯的伐木工們,或許吆喝著要和主任PK一場桌球撞球,相賭個幾天的工資當酒錢的快樂時光。也在30年後這個被人間遺忘的娛樂室裡,看著一群又一群的山人們,來到這裡,再度舉起球竿,打球、閒話當年。
只是他的面容又更顯蒼老,襯著像筐的牆,也日漸褪色。
新生嫩竹般的粉綠,似乎是6、70年代時林務局所鍾愛的裝潢色調,原木的柔和暖調或許不足以讓疲憊的伐木工感到放鬆。
在嵐山工作站舉目所見,只要是公共空間幾乎都是這種綠色系的塗刷,在今日以素面簡約為主流的建築美學中,算是所謂「陳舊」的語彙,卻又真真實實的將古樸的觸感粉刷在我們的眼瞳之中。
#嵐山山地鐵路・娛樂室裡的孤獨孫先生(13)
孫中山和蔣介石,是過去戒嚴時代最常被懸掛在公眾場合的所謂「偉人畫像」,目的是提醒著人們他們的「偉大」,還有要向他們「學習」、要「崇拜」,如同偶像一般。
如同北韓般盲目的過去,是台灣最鮮血淋漓的回憶。
孫中山雖沒有像蔣先生那樣兇狠,卻也已是備受爭議的存在,更是幾乎所有學校機關乃至於立法院的牆上常客,如同30年前的嵐山工作站一班,完全沒有進步。
我們何時可以擺脫集權高壓統治下,到處都是“偉人”雕像、畫像的「偉人陰影」,讓他們留在歷史遺跡裡面一起變老,邁向完成轉型正義的明天呢?